2018年度过了30岁生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这次也打算写点东西,也算是对过去的一个交代,希望自己今后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道路,全身心地投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2008年进入大学校园,从事计算机相关学习,算上本科和研究生,一共是七年的时间。2015年进入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到现在也有了三年半的时间。从求学到工作再到家庭,一路走来算是平平淡淡,有过开心也有过失落,如今又多了几分责任,2019年初即将迎接我的宝宝。

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20岁到30岁,这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时间段,也是积累高效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期

2008年开始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涯,当时的重心都放在了一些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上,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的概念。记得当时,大家都在考公务员、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来选择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而我不知道是否是逃避就业,还是想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总之当时和几个同学一起加入了考研的队列。备战考研,始于大三的暑假,起早贪黑,找教室座位,复习知识点,做题目,日复一日,等待考试的那一刻。由于全部是自主学习,不像高考时老师带着,有点苦学的感觉,复习的效果和时间进度并不是很理想,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毕业设计也同样顺利地完成系统开发、论文撰写,帮助了身边很多的同学。这一阶段,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在专业理论上,而是干一件事的专注度、进取心的增强

2012年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第一学年是以基本理论课程为主,同样延续着本科的学习节奏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和一直没过的CET6。第二学年开始论文选题、阅读核心期刊文献、发表论文、写毕业论文,这一阶段的收获不在于论文的撰写,而是经历了根据给定课题,如何去检索前沿文献、对比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得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能够找到心仪的、感兴趣的工作。本科研究生阶段对编程还是很感兴趣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上机操作、程序设计比赛等等,都有参与过并能够完成得很好。当时自己对行业的区别、业务场景并没有什么概念,校园期间只要是感兴趣的技术,都会去了解并学习。本科期间,对Spring技术栈用得比较多,当时主要围绕Java开发做了一些项目,前后端都能基本应付。读研期间,由于课题实验要求,主要围绕兴起的大数据技术和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来完成论文实验需要。平时,也会关注一些大牛的博客、GITHUB等技术网站。所以,当时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找Java或大数据相关的开发岗位。临近毕业,就开启了跑各种宣讲会的模式,夸校园、夸城市,到处地跑。这个阶段,给我最大的感受:以前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技术书籍的阅读量,框架源码研究,算法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持续地积累,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才能符合一线大厂的要求

2015年开始正式参加工作,进入了数据分析部门,遇到同校的学姐(也是我的组长),还蛮开心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开发一个数据分析平台,从RP框图、技术选型、系统设计到最后编码出demo,在师傅的带领下,入职的这一年确实成长了很多,还要再次感谢部门领导和组长的栽培。由于客观原因,项目中止,另外考虑到个人发展,我申请调到数据应用平台,从事RPC服务框架、大数据平台SQL组件等方面的开发。这三年多的工作经历,使我在编码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我知道还要多看优秀项目的源代码,现在想想GITHUB就是程序员的天堂,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广度上,实现一套高可用、高性能、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技术选型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这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技术深度上,对分布式系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在通信机制、存储结构、检索算法等方面。这个阶段,我的收获是:更加明确了个人的发展道路,技术深度还有待提高,制定计划并有效地实施显得至关重要,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需要提高,建立个人影响力、推销自己、赢得领导的信任是一门学问

十年的时间,走过一些弯路,悟到一些道理。希望下一个5到10年,能够走好自己的路,做一个懂得“投资”的人。2019年我就要当爸爸了,感恩生活,珍惜生活,希望我们每个技术人都能把握新的机遇,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附赠: 架构师技能图谱思维导图链接, 来自极客专栏整理。